二维码 关闭

联系我们

  • 电 话:0391-6701389
  • 传 真:0391-6701331
  • 邮 编:459001
  • 邮 箱:jymybgs@163.com
  • 销售电话:0391-6701315
  • 地 址:河南省济源市克井镇

新闻中心

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新闻中心

“回眸七十年 奋进新征程”主题征文||梦中的黑金地(王晓)

发布:edkhcpjv 浏览:1103次

楔子

 有些人,有些事,就像我们的胎记,无论怎样兜兜转转,无论怎样物是人非,却总是如影随形。这不为人知的胎记,饱含着乡情乡恋,浸透着血脉亲情,贯穿着我的职业生涯,连着我的心,扯着我的魂,勾起了我生命中无数温馨美好的记忆。克井村、马寺街、老矿、一号井、二号井……熟悉的场景过电影一样在我眼前晃,那就是我梦中的黑金地啊。我舅家在克井镇克井村,我三姨家在二号井,我小姨家在老矿。1983年,我家从思礼镇涧北村迁到了克井村。相比于涧北来说,我关于克井的记忆更鲜活,而最具有现代化气息,最有色彩的莫过于济源煤矿,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回忆起那段青葱岁月来,印象最深的还是济源煤矿。2023年,恰逢济煤能源建矿70年,我有幸再次踏进这片黑金地。

儿时碎念

稍微有点年纪的济源人都知道,老矿医院,老矿家属院,一号井的风井,煤矿的篮球队,二号井的大礼堂,闫喜来的唢呐……可以说,是济源煤矿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播下了一颗美好的种子。在这里,我吃过那个年代近乎奢侈的包子油条,看过似懂非懂的篮球赛和戏曲演出,听过悠扬婉转的唢呐声,我见识了很多我在村子里不知道的人和事儿,我才知道,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活,还可以活得这样好,活得这样有意思。

记得我在济源煤矿职工大礼堂看的第一出戏,是《狸猫换太子》,和我一起看戏的,除了我母亲和两个姐姐,还有我三姨一家。我三姨在二号井工作,母亲经常带我们来矿上洗澡,矿上有演出的话,就带我们去看。戏,自然是好看的,舞台、灯光、演员们身上的衣服,头上的装饰,看起来都那样的新鲜明亮,给我灰扑扑的童年增添了五彩斑斓的光芒。最神奇的莫过于闫家三兄妹的唢呐绝技了,每次听他们吹响器,我都十分好奇。那声音是怎么传出来的?为什么有高有低,能粗能细;有时候像男声,有时候像女声;有时候像是哭,有时候又在笑;听他们吹唢呐,能让人伤心落泪,又叫人莫名欢喜,就说他吹的《百鸟朝凤》吧,那是学什么像什么,真是神了!

人常说:娘亲舅大。母亲和我舅、我姨姊妹情深,从小到大,我在个人情感上,和我舅我姨都很亲很亲,虽然,我大舅和我三姨都已经去世了,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,他们待我的好也没齿难忘。和很多人一样,我小时候老去舅家耍,常在姨家住,直到现在,我还能清晰地记起二号井和老矿家属院的模样,虽然现在想起来房子有些矮,屋子有点窄,窗户有点暗,院子有点小,但在那个年代,已经算是条件好的了。一号井还有个“风景”,就在克井村西,河沟里流出来的水清澈见底,周围村子里的人都爱去那儿洗衣服。主要是洗大件,拆洗的被褥,换下来的床单,棒槌声,笑语声,河水声,绵绵不绝。我当时年纪小,还不会洗衣浆衫,跟着大人去主要是凑热闹,和小伙伴们耍水。天蓝莹莹的,水清凌凌的,一号井围墙内的大煤堆像山一样近在咫尺,在太阳底下反射着黑黝黝的光芒。这是山,还是煤?风景这两个字到底怎么写?母亲说是风井,怎么看不见井呢?稚嫩的我常常在心里揣测。后来专门打电话问了在济煤的同学,才知道是“风井”,而不是“风景”。村里说的风井指的其实是它的出水渠,并不是矿上人的专业术语。

除了去风井洗衣裳得劲之外,外村人还眼气克井村人烧煤方便。他们经常酸溜溜地撇着嘴说:“你们还用买煤啊,拿笤帚疙瘩扫扫路旮旯,就够你打堆煤球了。”那时候,老矿医院也很有名气。我的小姨父是外科医生,早年在老矿医院工作过。老矿医院就在马寺街上,我家往马寺街去,走路顶多二十分钟。因为离克井村近,后来我侄女、我外甥女都是在老矿医院出生的。母亲说,出院,还是拉着家里的平板车回去的,此是后话。儿时的我,打心眼里羡慕济源煤矿吃“商品粮”的小孩子们。他们可真美气啊,吃饭有食堂,洗澡有澡堂,上学有子弟学校,放学就能看唱戏听唢呐,课余时间还能打打球、下下棋、看看电影,这些都是农村孩子想都不敢想的。好在,我两个姨家都在煤矿,放假时,没少去姨家住,这为我贫瘠枯燥的少年生活打开了一扇窗。我三姨家里有很多书,扉页上都写着“李愚夫”三个字。如今想来,应该是我姨父为自己取的雅号。他是个爱读书的人。

黑金华彩

1994年,我大学毕业,来到济源电厂轵城分厂工作。轵城分厂人称“南厂”,也叫“新厂”。老电厂在火车站对面,办公区像个标准的四合院,院中央有假山,有水池,转圆圈盖的都是办公楼,前后左右楼道都通着,这头能走到那头。电厂里的人都面容和善,言语可亲,让我想起儿时记忆中温暖的济源煤矿。这也难怪,火电厂和煤矿,就像一奶同胞的亲兄弟一样骨肉相连,互帮互衬。从此,象征着光明和温暖的济源火电事业成了我终生热爱和奋斗的地方,也对济源的煤电工业发展的来龙去脉也有了愈来愈深刻的了解。

听老师傅们讲,济源煤矿、济源电厂都是因“济源五小工业”建设而生。济源煤矿1953年成立,是济源第一家地方国有企业;济源电厂1958年筹建,这在济源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,为济源工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保障,改善了济源人的生活质量。一路走来,电厂和煤矿那是守望相助,唇齿相依。“年轻人,你虽然是坐办公室的,没事多往咱那煤场跑跑就知道了。‘煤’可是咱火电厂的‘口粮’呢!”老师傅风趣地说,边说还念起了一首打油诗:“黑金闪闪亮,发热又发光;电波飞万家,润物细无声。”

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慢慢知道,煤,也就是电厂人常说的燃料成本占发电成本的70%以上,“煤场储备”对火电厂的经营发展至关重要。俗话说:人是铁,饭是钢,一顿不吃饿得慌。对于火电厂的机组来说,更是如此。一个是产煤的,一个是发电的,于是,济源煤矿和济源电厂就有了水乳交融的关系。作为电厂人,每次去厂里的煤场义务劳动,我心里对济源煤矿的亲近感就与日俱增。这些深藏地下的宝藏是怎样挖出来的?井下几百米深处,我的矿工兄弟们创造了什么样的奇迹?在我眼里,最黑的煤和最光明的电息息相关,这让我想起了顾城著名的那句诗:“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,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。”

见贤思齐

进入21世纪,济源煤矿和济源电厂都有了不同的际遇和挑战。2002年3月,济源煤矿成功改制为“河南省济源煤业有限责任公司”,济煤的历史也从此改“国营”为“民营”,这更考验企业的市场竞争和抵御风险能力。在严峻的市场面前,机制创新、管理创新、技术创新、制度创新,济源煤业面临着新的考验。令人钦佩的是,济源煤业有个举重若轻、大道至简的领头人。他,力排众议,科技兴矿上综采;他,敢于开拓,挺进西部谱新篇;他,善打硬仗,迎难而上勇者胜;他,运筹帷幄,站立潮头唱大风。他,创造了“济煤速度”,造就了“济煤奇迹”。他不是传说中的“神话”,他是新时代的“愚公”,东扩西进南征,从黄河岸边到玉川腹地,从北部边陲到天山戈壁,从陕北老区到西南贵州,整合资源,企业规模由小变大,经营结构从单一到多元……在鲜花和荣誉面前,他保持着智者一如既往的冷静和清醒,他深知:所有过往,皆为序章。只有从零开始,再次创业,济煤才可能可持续高质量科学发展,成为“最安全、最文明、最和谐、最幸福,最让世人放心、最令人向往的济源第一家百年企业”。为了这个目标,他一直在努力。“一个好汉三个帮,一个篱笆三个桩”,正如歌词中所唱,他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企业文化吸引着,稳固着,凝聚着社会各界力量以及产业战略伙伴。每天都要“吃”煤的济源本土火电厂当然首当其冲。

无独有偶,2003年,为加快济源电力企业发展速度,国电豫源发电有限责任公司(后更名为国能济源热电有限公司)成立,属国家第二批重点技术改造“双高一优”项目,是国家能源集团在河南投资建设的第一个热电联产项目。2004年初,我服从组织调动来到国电豫源工作,亲眼见证了济煤与国电(下文简称国能济源公司)的鱼水情深。

危难时刻,是谁伸出援手,鼎力相助?紧要关头,是谁风雨同舟,不离不弃?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,济源煤业和国能济源公司同根同源,血脉相连,都起步于济源“五小工业”,一路携手同行,其间有多少感人至深的故事,就有多少泪眼蒙眬的过往。近些年,煤炭市场紧俏,国能济源公司作为济源示范区重要热源厂,煤炭供应尤其困难。都说,锦上添花易,雪中送炭难。可济源煤业,做到了,以实际行动践行了“以诚为本、恪守信用”的企业典范,强有力地支持了国能济源公司保供暖、保发电,确保能源安全的社会责任。“诚信”,是一个企业长盛不衰的金字招牌,它不仅仅写在锦旗上,更刻在人们心上。让人们只要想起济源煤业,就会想起她的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,就会想起一个成语——“见贤思齐”。身不能至,心向往之,涌动的情愫如潮汐般起起落落,千言万语凝成了一句话:济源煤业,好样的!

未来已来

2023年4月,我参加济源煤业组织“回眸七十年,奋进新征程”采风活动。走进“清华门”,迈步熟悉而又陌生的二号井,我寻找着童年的记忆,又惊讶于现代化企业的沧桑巨变。儿时看戏的职工大剧场仍在原地等着我,自主办校的济煤大学、吐露芳华的文化广场,堪称文化殿堂的图书馆,都让我观之不足,流连忘返。济煤啊,我儿时的乐土,这些年我错过了您多少个蝶变重生的精彩瞬间。我像个多年漂泊在外的游子一样,贪婪地吮吸着济煤的花香,深情地呼唤着脚下这片多情的黑金地。我恨不得能坐上“猴车”,直达井下几百米深处,我想看看巷道有多宽,我想看看割煤机怎样转,我想看看煤怎样落在溜子上,我更想见见作业面挖掘黑金的一线矿工,我要亲自体验他们的生活,最不济也要现场采访他们……遗憾的是,按照井下安全作业规则,我不能下井。幸运的是,我在井口见到了几位刚从井下上来的矿工兄弟。他们的脸的确黑得“胡眉花脸”,可他们笑起来很好看,牙齿那样白,眼睛亮晶晶的,像天上的星,更像煤里的金。

采访结束,回家后在翻阅资料,无意中发现了一个于我而言,万分重大的发现。据资料记载;为响应西部大开发号召,济源煤业2004年就率先进入西部省份。首先成立吐鲁番金马能源有限公司,又在新疆投资组建鑫源化工电石厂;2007年,在青海格尔木组建豫源公司,投资上亿元兴建8万吨铅冶炼项目……

看到这儿,泪水打湿了我的衣襟。西部,青海,格尔木,曾经是我的父亲奋斗过的地方。父亲,是个不事张扬的人。记得那年,我只恍惚听母亲说起过,父亲被济源煤矿聘请去青海了。父亲不喜炫耀,凡是他不主动说的,我们都不敢问他。因此家里人从来不知道,父亲在青海格尔木参与组建的竟然也叫“豫源”公司,这该是多大的缘分啊。难道,都是在冥冥中早已注定?我没去过青海,搜了百度,说,那儿生活条件艰苦,会有高原反应。想起父亲的坚强,我又落泪了。不过,这泪水中有三分心疼,七分自豪。父亲啊,以我对您的了解,当年您在西部,一定是面带微笑的。我始终记得你对我说的话:“不要哗众取宠,要脚踏实地。”相信我,一定会沿着您的足迹,一路走下去,走下去。因为我知道,未来已来,万事可期,没有最好,只有更好。

七十年,正青春,初心如磐,扬帆起航。下一个十年,济煤又将创造什么样的奇迹?毫无疑问,济煤将会迎来一个又一个的十年,而我又将收获多少感动和惊喜?掩卷而思,汪国真的《感谢》涌上心头:“让我怎样感谢你,当我走向你的时候,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,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……”谨以此句,献给我心中的济源煤业,献给七十年来不懈追梦的济煤人,献给我梦中那片多情的黑金地。